在贵州省独山县,“1+1”中国法律援助志愿律师马忠喜向群众发放宣传手册,耐心解答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。
海报新闻记者 杨振勇 贵州黔南 报道
黔南深处的独山,山风裹着桂香,54岁的马忠喜坐在办公桌前整理案卷。作为山东通德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、“1+1”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“老队员”,这里对于马忠喜是一个熟悉而又遥远的地方。这已是他第三次扎根西部——从2021年的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,到2022年的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,再到如今的贵州独山县。
“服务期间,生活不适、压力困惑在所难免,但每当看到群众眼中那份对帮助的深切渴望,我又会坚强起来。”这位党员律师,语气平静却坚定。在结束两年西部援助后返回潍坊,马忠喜并未停下公益脚步。依托律所平台高度重视公益,专门成立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并由他担任主任,他积极投身当地法援工作,持续贡献力量。
在贵州省独山县,马忠喜和当地律师在一起交流法律案件情况。
2024年,马忠喜报名参加“1+1”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。刚到独山,马忠喜便扎进忙碌中:接待咨询、办理案件、组织普法、调解纠纷。独山的山水很美,可对这位北方律师而言,潮湿的气候、差异的饮食都是挑战。更难的是,法援案件往往牵着群众的急难愁盼——在一起因意外伤亡引发的信访案中,家属情绪激动,矛盾一触即发。为尽快化解矛盾,马忠喜陪当事人在殡仪馆守到深夜,用“拉家常”的方式分析法律后果与执行现实,既讲法理,更递温情。次日,双方顺利签署赔偿协议,此举获得当地政府高度评价。
在贵州省独山县,马忠喜和同事在一起探讨案件。
在未成年人杨某故意伤害案中,马忠喜的坚持更显温度。接受指派后,他连夜阅卷、会见当事人,发现杨某系未成年人且悔罪态度良好。他深入研究“对未成年人能轻则轻、能减则减”的刑事政策,向检察院提交辩护意见。检察院在充分听取了辩护律师的意见并结合案情及杨某悔罪表现后,最终对杨某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。
认真做好每一个案件,是马忠喜律师最关注的事。
“案件虽小,却关乎一个少年的未来,说什么都不能放弃。”马忠喜认为,他与少年真诚的沟通,注定会让少年感到被尊重,从而懂得自尊自爱。
马忠喜律师和助理、大学生志愿者杨胜燕走进群众家中,了解当地风俗,耐心解答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。
一年来,马忠喜在独山办理援助案件58起,其中9件获不起诉或从轻减轻处罚,成功化解涉访矛盾6起。数字背后,是无数个加班的夜晚,是往返山路的奔波,更是对“法援人”身份的深刻诠释。
在贵州省独山县法律服务中心,马忠喜律师耐心解答咨询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。
这份坚守,离不开家人的默默支持。2023年春节,他在木里服务时,84岁且患病的父亲病情突然危重。假期结束,他忍痛返岗,抵川仅两日便接到父亲离世的消息。山路颠簸、航班辗转,最快也要两天半到达家乡。家人无奈告知:“丧事简办,恐难等待。”未能送父亲最后一程,成为马忠喜毕生遗憾。“但相信父亲会为我的选择而骄傲。”他坚定地说。
在李某法律援助案件研讨会上,独山县司法局副局长陆道欣和马忠喜一起就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,进行探讨。
从三都的水寨到木里的雪山,再到独山的街巷,三年法援路,马忠喜走过三个不同的西部县域,却始终践行着同样的初心。也正因为付出了真心,三次法援经历都深深地刻进马忠喜的人生记忆里。
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